城市经济网

以案说险丨新型电信诈骗的有效防范手段

更新时间:2024-09-13点击:108665

案例情况

2024年6月,李某接到陌生来电,对方称其在某平台购买了“专属会员”,每月需扣费2000元,一年就要2万多元,又表示可以协助其关闭。随后,对方通过FaceTime和李某进行视频通话,并开启屏幕共享,同时让李某点击陌生网址。网址中的“客服”以关闭免密支付功能为由,让李某先后点击微信、支付宝、银行卡、手机网上银行等进行操作。之后诱导李某进行人脸认证、向银行编辑发送短信、绑定设备、发送验证码等各种操作。最终,对方通过屏幕共享读取了李某的验证码,截取其人脸视频,盗刷了4万元。(案例来自网络)案例分析

不法分子通过非法获取受害者的某平台购物信息,利用其担心扣费的心理,实施诈骗。首先假冒客服取得联系,接着以协助关闭会员为由,诱使受害者进行一系列操作,在屏幕共享的过程中获取关键信息,从而达到盗刷资金的目的。

案例启示

新型电信诈骗表现形式:

利用各种平台和场景进行引流,如快递送礼、房屋租售、交友软件、二手交易平台等,然后诱导受害者参与刷单、投资、转账等活动;

冒充各类身份,如银保监会工作人员、航空公司客服、公检法人员等,以取消信贷、航班改签、涉嫌犯罪等理由,骗取受害者的信任并进行转账操作;

针对特定群体,如留学生、商务人士、差旅人员等,实施精准诈骗;

借助虚拟币投资、虚假贷款、演唱会门票售卖等热门话题或需求设局;

利用新技术手段,如FaceTime视频电话、屏幕共享等,增加诈骗的隐蔽性和迷惑性。

新型电信诈骗预防措施:

不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,不点击未知的短信、链接、广告、弹窗、网址,不下载不明来源的软件,不扫描陌生的二维码;

对自称是客服或其他机构工作人员的来电保持警惕,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,不轻易按照对方要求进行操作;

切勿轻信高额回报的投资机会,避免在非正规平台进行投资操作;

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,不随意透露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;

遇到涉及钱款的问题,务必谨慎核实,不轻易转账汇款;

如遇可疑情况,及时与家人、朋友商量,或拨打全国反诈劝阻专线96110咨询;

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,可以有效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和信息;同时,关注“防骗每日电讯”等相关微信公众号,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段和防范知识;

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念,避免因贪图小便宜而陷入诈骗陷阱。

对于各种新型电信诈骗手段,大家人寿四川分公司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时刻保持警惕,增强防范意识,保护好个人的信息和财产安全。如不幸遭遇诈骗,应立即拨打110报警,并保存相关证据,以便警方进行调查和追赃挽损。